黑热病临床表现

出处:jygcdc 浏览次数: 1次 发布时间:2008-07-03 15:45:41
 

潜伏期长短不一,平均36月,最短仅10天左右,最长的达9年之久。
1
、早期 缓慢发病,症状轻而不典型,以发热为主要症状。常见症状是不规则发热,伴有盗汗、不适、消化不良、体重减轻、左季肋部不适等。1/31/2病例呈双峰热型,即一天内有两次体温升高,其他热型可类似伤寒、结核、疟疾或布鲁氏菌病等。发热持续数周但仍能坚持一般劳动。
2
、 晚期 病后36月,黑热病的临床症状逐渐明显,表现为长期不规则的发热、消瘦、乏力、食欲减退。由于脾功能亢进和免疫溶血而引起红细胞、白细胞和血小板都减少的全血性贫血。因贫血而有心悸、气短、头晕、口唇和牙床及结膜苍白,重者可出现心肌肥大及心力衰竭。因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因子缺陷,病人常出现鼻出血及牙龈出血。因巨噬细胞大量增生,浆细胞增多导致脾脏显著肿大,病后23周即可触及,随着病情发展,脾下缘可超过脐部,甚至接近耻骨上方,但一般在左肋缘下10cm左右。脾脏早期比较柔软,晚期脾内网状内皮细胞和纤维组织增生而变硬,一般无触痛,如发生脾梗塞,可出现疼痛及压痛。有1/31/2 的病人肝脏肿大,一般出现较晚,质柔韧,下缘大都在右肋缘下6cm以内。偶有黄疸及腹水。淋巴结常呈轻度或中度肿大。病情缓解与加重交替出现为本症的特点。但隔一段时间又重复发作,并日益加重,脾肿发展,到晚期不能缓解。
3
、皮肤型黑热病:杜氏利什曼原虫在某些地区也能引起皮肤病变,称为皮肤型黑热病。皮肤型黑热病有时单独存在,有时与内脏病变同时存在。但大多出现在锑剂治疗后12年,也发生在内脏病变消失多年之后,所以也有称为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疹。皮肤病变分结节型与退色斑型。我国常见为结节型,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大大小小肉芽瘤样的结节,有的孤立分散,有的连成一片,结节处的皮肤大都发红。隆起较高的结节,压之有弹性,样似胶冻,皮肤薄而光滑,结节不痛、不痒、不溃烂。好发部位依次为颜面、颈部、胸、背、四肢。病变很易与瘤型麻风病相混淆,但本病患处四肢不麻木,结节内常能找到利杜体。退色斑型为色素减退的斑疹,针头大小至78mm不等。
4
、并发症:黑热病病人由于抵抗力降低,很容易并发感染。以肺炎最为常见且为死亡的重要原因。患儿可并发老马疳,常见于口腔,甚至波及鼻、腭、额、咽等部位,引起急性病症而死亡。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也是本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。